当前位置:子沐作文网>原创专区>精选>

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通用15篇)

精选 阅读(7.53K)

篇一: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通用15篇)

在美丽富饶的东海之滨,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镇江。她静静地躺在群山和长江的怀抱中,任凭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也无法削减她的光彩。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这座宁静的小城。让我们跟着明媚的晨光,走进城西的金山。一大早就有许多人来金山寺烧香,虔诚地祈祷。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这美丽的神话为金山增色了不少。漫步在金山湖旁,美丽的景色令人心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湖水清澈可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芙蓉楼,天下第一泉,白龙洞……城东江中还有焦山,焦山炮台、碑林;城中的江边有北固山,这里更有众多的历史和传说。镇江小城依长江而建,在狭长的江边,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齐聚,文化美景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都不可错过。

如果游玩了一阵后有点饿了,千万别忘记尝尝镇江的“三怪”!镇江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镇江有三怪,面锅里面煮锅盖,香醋放不坏,肴肉不当菜。”镇江的饮食文化可是历史悠久的了。我最爱镇江香醋!不管是蟹黄包还是肴肉,蘸上一点香醋送入口中,那可真是回味无穷,令人忍不住立即想吃第二口,饮食文化决不输中国的任何地方。

在炎热的正午,最好的去处便是南山了。她仿佛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还未被完全开发。那里绿树成荫,清幽寂静。清凉的风穿过森林,拥抱每一个难耐酷热的游客。说到南山,不得不提到南山烧烤,每天来这里度假烧烤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是镇江年轻人聚会的极好去处。南山山脚下还有一个花鸟市场,每到周末这里就熙熙攘攘,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奇花异草,都聚集在这,转一圈儿还能长不少见识呢!南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有“城市山林”的美称,在这里可以享受世外桃源的闲趣。

傍晚时分,来到西津古渡。踏着青石板,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小巷中,别有一番风味。这里完全不见现代高楼大厦的踪影,只有青瓦白墙的小屋,窄窄的石板路,和踏过石板路清脆的脚步声。雨天走在这弯弯曲曲的小巷中,总感觉在某个转角会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姑娘,款款地向你走来,这是一种古典美。然而,周末夜晚的西津渡又是另一个模样,不同的乐队,不同的歌声带你“嗨翻”西津渡!人们在这古街小巷里唱出梦想,唱出美好的未来!

夜深了,镇江渐渐地安静了下来。有人太“安逸”的城市,不适合年轻人拼搏。但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慢生活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吗?镇江有她独特的魅力,从古诗词到书法作品,从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处处都有文化的身影。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城市,足以让你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人如何不爱?

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飞逝,镇江永远都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篇二: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赏今时月,品古时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语言中溢于言表的伤心、无奈和几分愤懑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表露的淋漓尽致。以王圆篆为线索的叙述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让我感受到一个文人,在被毁坏过的莫高窟面前那种痛心疾首的情感。

王圆篆,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种肤浅而无知的农民在那个时代是随处可见的一类人,而这样一个人却把握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啊,就这么被毁了,就被这么一个浅显无知的人给毁了,这让人如何不痛心,如何不痛恨?但是余秋雨不屑于向他倾泻愤怒,他太过于卑微与渺小。可在文章中,余秋雨用到了“跪”和“求”这两个近乎哀求才用到的字眼去面对王圆篆,这是为何?这又是何苦?因为在他眼里,若能护得这文化存活下来,付之生命又有何妨,更何况放下自己的尊严去阻止王圆篆那可恶的行为呢?因而,这身在文革中都未曾屈服的傲骨却想要在王圆篆面前跪下去苦苦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而他所换来却只有一张困惑的面容。

看到这里让人百感交集,对于王圆篆的愤恨、对于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的哀怨、对于祖国灿烂文明失落的痛心、对于余秋雨这样的文人的钦佩。都说世界上最为残忍的事情莫过于把美好的,你所珍视的事物摧毁给你看。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残忍,这种源自于一个悲哀时代的残忍。无法挽回的无力感充斥着心间。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无能为力的,生于这样一个和平而又文明的时代的我们更不能让历史重演。让我们摒弃“到此一游”,让我们去爱护每一件文物,别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在一片狼藉面前像如今的我们一般痛心,别再成为下一个“王圆篆”。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么苏小小应是不负于自己十九年的芳华。一个将美诠释得如此彻底,将美作为毕生所求,将自己在最美的年华逝世当作上天成全的女子,她的日子会有未曾起舞的么?余秋雨说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确实,苏小小作为古代的风尘女子,竟活得那般潇洒、真实、美丽,不得不说,她颠覆了风尘女子的一贯形象,她是独树一帜且最为美丽的。她不同于别人以姿色苟活于世,而是为了让美丽存在而存在与人间。她最值得为人所歌颂的便是那种对于美超越生命的追求。借一句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用来形容苏小小大概算是贴切了。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我看来,《文化苦旅》就像一杯茶,苦涩后尽是回甘,在烟雾朦胧中映照的都是回溯千年的过往。

篇三: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

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

篇四: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文化出现了混乱。汉字的错误书写,文字滥用,说话不规范等等问题,使得中华文化的精华,优秀无处可见。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正在渐渐消失。中国的汉字也是危危可及的。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优秀的中华文化被我们淡忘。现在留下的只有被物质所填满了的人们。多数人都不去重视汉字的书写,语言的规范。人们渐渐迷失了自己,丢弃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代表国家的文化已丢失,还有什么能够留下呢?

网络东西日益丰富,出现汉字错误数不胜数,比如一些网络语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没有了汉字的正确书写。只是沉浸在娱乐中,许多人都会写错字,这并不是疏忽而是一种认可,认为自己写的字是正确的。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写错字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

最近,国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出现了“汉语热”“汉字热”等一系列的节目,并开始推广。像什么“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也随着汉字热逐渐兴起起来。

汉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汉字代表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经过无数演变而形成的,它汇集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标志着中国一步步的崛起。它是中国辉煌的象征,我们不该舍弃,也不能舍弃。它见证了中国人民有始以来的共同努力,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它代表的就是我们,就是我们中国人!

从文言文到诗歌、再从诗歌到白话文,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记录了从古到今那些伟人的壮举,让我们能永留心间。它为我们记录下了优美的文段、精彩的片刻、胜利道路上的艰辛。它一直与我们同在。翻开课本,路上的路标,花园中“请勿践踏”的字样,都是它带给我们的用处。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汉字之美。

正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杜甫不仅想登上泰山的顶峰,更想登上人生顶峰的愿望。表达了杜甫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誓死也不投降,宁可牺牲也不出卖自己的国家。宁可坐了三年土牢,也不接受元军的劝降。突显了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汉字凝聚起来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还充分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粹—中国汉字。它可以描述群山大河的气壮,人们心中雄壮的愿望。它是不能消失的优秀,它是代表我们中国人民的尊严。所以请认真对待汉字,认真书写我们中国的气壮山河!

篇五: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一位白领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回到了家中,结束了繁忙的工作后,他饥肠辘辘,于是拿出一包网购来的螺蛳粉当做晚餐。吃饭时,他打开短视频软件,看见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影视片段,于是在网络上搜索了这部片子,用几分钟看完了一位视频博主制作的“速食电影”,了解了它的梗概。睡前,这位白领点开某个听书软件。因为工作忙碌,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一本大部头的书,于是,他选择花几分钟“速食阅读”。比如今天,他选择了听“十分钟读完《堂吉诃德》”这一作品。

上述这一例子中,螺蛳粉、“速食电影”、“速食阅读”等,都体现了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速食文化。我们享受速食文化带来的便利同时,速食文化也让我们的生活加速,失去了原本细细体会生活的乐趣,让生活少了仪式感,少了厚重感。

速食食品让生活失去烟火气。原本方便食品只是作为做饭不便时的补给,现在却被许多年轻人当做主食。火锅作为一种耗时长、社交属性强的食物,也在当今社会背景及速食的文化潮流之下,被做成了一人份的自热食品,如“自嗨锅”等等。速食食品的流行,不仅使人际关系淡薄,也让烟火气愈发单薄。从前那份小火慢煨的耐心,那份好友齐聚的欢闹,似乎都因速食食品的流行而渐渐消失。

速食观影让作品失去完整性。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的兴起,短视频追剧逐渐从宣发手段转化为主要观影方式。曾经,我们一集一集、老老实实、完完整整地看着影片,体会着片中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情的起起伏伏,为发现一处伏笔而感到惊喜,为故事意想不到的结局而叹息。而今,解说式观影、碎片化追剧盛行,我们所看到的皆是被提炼过的影片。被删减、标签化之后的影片,又能留下多少本色呢?越来越快速的观影方式,让观众失去了观看完整作品应有的耐心,也让影片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被切割,做成精彩片段。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副教授曾说过:“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而局部剧情的放大只会让故事分崩离析。若继续这样“速食”下去,影片的完整、艺术将消磨殆尽。

速食阅读让书本失去灵魂。在快节奏的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在短暂的时间里了解事物。可这种快,却使人们只记其外,不知其里。速食阅读使经典形式简单,内容浅显。这样或许有助于了解,但绝不会让人掌握,更多的只是一种简介、推荐。当名著被提炼得只剩大道理,当诗词被提炼得只剩图画,我们真的能像读原著一样收获良多吗?浅白的翻译,真的能让语言散发原有的魅力吗?

我们的物质生活正走向速食化,而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精神也开始变得速食化。阅读、吃饭、观影,这些关键在于过程而非结果的事被变得几乎只剩结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当下,我们应当对碎片化的生活保持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代替肤浅,避免速食文化的不良影响。我们要努力找回人间烟火,尊重艺术、阅读,找回速食的初衷。

篇六: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文化是什么,在我国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文化是四书五经的厚重,楚辞汉风的典雅,丝绸之路的延绵不绝,长城的高大威猛,古筝的动人心弦,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翻开人类前行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中华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沏一壶上等的西湖龙井,仔细端祥茶叶在淡黄的茶水里沉沉浮浮,这时轻轻泯上一口,茶水里的淡雅清新仿佛是中华儿女们智慧的结晶,这时我在竹席,轻轻地打开一本《中国通史》,心中却不知不觉坐上了一辆开往古代的历史列车。

此时,我仿佛听到了一句句苍老有力的话语,一位白发苍苍,布满皱纹,面目慈祥的老人出现在我眼前,那位老人笑了笑说:“吾姓孔,名丘,字仲尼。”我感到一惊,这不是著名的孔子吗?他笑了笑说:“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在他的后面,斑驳的铜锈在灯光下泛着隐隐的绿晕,上面镌刻着的金文仿佛在诉说周朝的繁华,孔子笑了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时此刻,一个繁荣和强大的周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它的青铜,它的礼乐,犹如一颗钻石在中华的文化里不停地闪耀。

刚刚领略完周朝的礼乐制度和孔孟之道,历史的列车又把我带到了一场神奇的宴会。宴会里,我见到了神采飞扬的李白,他饮酒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也见到了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捋着短须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还见到了放荡不羁的苏轼,只见他豪情满怀,挥舞着长袖,仰天长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时宴会上响起了一曲细腻、婉转、悠扬的古筝曲,仔细一听,原来是《高山流水》,曲子伴随着唐诗宋词元曲,细细品味,那和谐的音韵,抑扬顿挫的节奏,迷离缠绵的情调,高贵圣洁的灵魂,真是沁人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列车又继续行驶,霎时,一股凉飕飕的寒意涌上心头。定睛一看,凄惨的号角,连绵的狼烟,在血色的黄昏下格外显眼,一位高大威猛的将领站在城楼,望着前面的一片大好河山,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待以头收拾旧山河,朝关阙。”这时我被岳飞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深深打动,他的爱国之心不正是中华文化之根髓吗?而这座城楼下又让我的脑海浮现出远在边疆的长城,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宽容、不屈,庄严地屹立在祖国的边疆,岁月的流逝不仅不能把你腐蚀,你却更能展示出英雄本色,作为长城的你,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磨灭的一个象征符号。

轻轻地合上书本,泯上一口清茶,历史文化的余香还久久在我的心中不能散去。是啊!无论是唐诗宋词的华丽篇章,还是百花齐放的百家学说,以及威震四方的四大发明,它们都是中华文化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它们不仅照亮了中华大地,更是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中华儿女,当我们行色匆匆,盲目奔波时,似乎忘记了这片土地上辉煌的文化。不如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一次文化之旅,这时你会发现你的心,你的志,你的情和你的魂会在文化的酒坛子里渐渐发醇,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醇香。

篇七: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种文化都好似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在中国历史这顶皇冠上熠熠生辉,每一颗珍珠都光彩夺目。但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最为光彩的当属中国的汉字文化。

比起英文的26个字母,希腊文的26个字母,中国的汉字数目达到上万个。并且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字那样冰冷,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远古时期,中国人民用结绳来记事,小事一小结,大事一大结。但这种方法并不可靠,时间一长,有许多事难免会忘记。在这时黄帝的手下出现了一个官员叫仓颉,他由看到动物的脚印受到启发,创造了一些符号,并将此方法传给了族人。于是,人们再记事时就方便多了,黄帝也为此大为赞赏。到了后来,殷商时期,出现了另一种新文字——甲骨文,该文字以刻在龟甲上而得名。再到后来,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字体。就这样,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楷隶行草篆,每一种字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正如人一样,有了生命之后,还要活得更精彩,还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其实,每一种字体类比于人身上说就像各种不同的动作。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它的形态就像军人踢的正步,一丝不苟,干脆利落;隶书就像自由体操运动员做的动作般舒展,但又不失韵律美;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像一个正在散步的人,随意却又不失章法;草书,特别是狂草,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像一个正在奔跑的短跑运动员奔放,在奔放中能充分的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而篆书就像一个学问深厚的老者般稳重。

虽然汉字有这么深厚的学问,但是前几年,国人貌似不怎么重视这一点,提笔忘字,错字,有不会写的不是查字典而是查手机,电脑。电子阅读也渐渐地成为一种潮流。殊不知,这样只会离我们的根越来越远,但国人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乎,从2013年开始全国各大电视台争先推出汉字书写大潮。从中央十套的《汉字听写大会》到湖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等,在一次次的汉字听写热潮中,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汉字的魅力。不仅如此,就连学生最常见的考试中,也不乏对汉字书写的重视,中考的改错字题、高校自主招生的书法题,这些都体现了国人对汉字的重视。

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汉字的发展史,就是汉字的发展、繁荣和应用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流传下来不可多得的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还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真正当做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使汉字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来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汉字文化才能称得上是文化。社会要发展,并不只是发展经济,还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其中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精神生活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向中国汉字文化致敬!

篇八: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说起书,各种与书的有趣温暖的故事便涌上我的心头。

我小时第一次所触到文字,一定是妈妈每天晚上为我读的图画书、绘本。

在我的记忆里,这段时光,早已模糊不清。只是我常听妈妈讲起,便想象着那美好的画面:温暖的卧室,暖黄的灯光,五彩缤纷的绘本,妈妈轻柔的语调,含笑的脸庞,好奇的打量着绘本的小眼睛,就像是漆黑的夜晚闪烁的一颗颗星星……

怀着这份美好,开启了属于我的阅读旅程。手中的书从色彩鲜明的绘本图书,到注着拼音大字的儿童书,再成长……到现在字小书厚的经典名著,我也能读得津津有味了。内容也同样有变化:从《大象巴巴》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在从《城南旧事》到《莫泊桑、契科夫小说集》……阅读量也是随着我的成长而增长。从当初家中的书桌附带的小书柜,再到爸爸亲手安装的两个书柜,再到搬家之后整整一个小书房。这无不印证着,我的阅读之旅也是慢慢成长的。

家中的书房是属于我的。矮矮的榻榻米,两面都竖起了洁白的书柜。书桌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面朝北的蓝色飘窗,上面常年居住着一只地球仪和一盏暖黄灯光的台灯。两排书柜,没有一格是轻松的,他们永远满满当当,存的书也各式各样,五彩斑斓。你若来,也一定得挑花了眼呢!

我爱这书房,虽不算大,但也满足了我的心愿。虽不如鲁迅所愿的“抬头低头皆是书”,但沉浸其中,也极为陶醉了!有时我在这书房里,一待就要以小时计算。若没有人提醒,我相信自己,能在书的蜜罐里浸泡上一整天。如此的迷恋,当然也时候也会误了事儿,但我依然会像鱼迫切地往水里钻一样,往书房里溜。

这迷恋,可不只是因为书房的温馨,书籍充足的满足感,各种书的精彩内容。更是因为一走入其中,我便如一块小石头一般,激起了记忆的涟漪。曾经读过的书籍,再一次浮现在我眼前,我也愿意再一次重温书的温度。

瞧见那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与红楼解析书,儿童版少年版及原版,从薄及厚,我便忆起了那段钻研红楼梦的时光,忆起了那日思梦想的大观园之旅,想起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稻香村,回忆起园中姐妹们写诗作赋。也回忆起书本中的美景,美食,美人,美心。

视线略移,便能看到我满满一柜的寻宝记系列漫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喜欢的漫画。立马想起了它有趣的画风与故事,拓展各国的文物,美食,特产,历史,习俗……我再一次暗黑色调的《安德的游戏》从书三部曲,在书柜中一直占着抢眼的位置。看到他,便想起了蚁人,训练场,真实的“游戏”。这是我第一次步入科幻小说的海洋,从此便也一发不可收拾,也因此接触了《三体》等书。

看到沈石溪整套的动物小说,想起那段沉迷其中的时光。珍贵的曹文轩小说,怒放的葵花,美丽的蜻蜓眼,屋顶铺满金黄稻草的油麻地小学便又闯入我的脑中。放了整整两格的各种散文,我也经常光顾。这里拥有着各个作家的散文集。我极爱散文的清新笔调,各种描写的细致,生命道理的解析,人间的温暖情。特别是丁立梅散文集,文字尤其打动我,我也时常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

这样一场回忆之旅,重温我与书的种种故事,怎能不令人感到迷恋呢?有时候,我摸着书本,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香气,它独特的油墨味,不急着打开。曾在阅读短文中读到: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过读的。我想,应该谢谢书籍,带我走进这样神奇,足以括揽宇宙的世界,开拓视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交谈。就这样,我在书的世界里成长着,它是我心灵的安慰与温暖的港湾,书籍将与我终身相伴。

篇九: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记得去年夏天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有它,可多日的闷燥让我无心赏读。在家收拾旧书,它又一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好时,窗外桃花艳艳地开着,兴趣使然,我终于踏上了余秋雨先生的苦旅。

从遥远浙江乡间的牌坊、寺庙到李冰父子世代守候的都江堰,到甘肃的莫高窟、大漠中的道士塔,沙原中的隐隐清泉,再到喀什、到东北荒凉的流放之地“渤海国”,到杭州、黄州,到曾几何时名震天下的山西,到喜马拉雅山下的鱼尾山屋谱写《千年一奴》,甚至是在北极,文化一直在行走,从未止步,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动力的源泉,探索、寻根、追问,驰行不息。

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有点意思。

苦旅,重点在于苦。条件苦,不消说,祖国大好山河,世界雄伟奇观,哪一处会少了奔波与疲劳?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但同时也考验人的毅力,可真正之苦并不止于此,心中对文化迷失离散的失传惋惜才是真正致命的苦,是颤动心灵的痛苦,无法言语。

夕阳西下的莫高窟,朔风凛冽,风的低吼,这么多年来,总是重复着一个名字“王圆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篆不消说,照片上的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平民,悲剧也自此始,余先生言:世间很多看起来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庙藏,使王道士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落差,这个落差,便是黑洞。

于是,精美的壁画被草草涮掉,补石灰抹白,最终补绘上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石窟被铁锤砸开,塑像被打碎,一片惨白,眼前一直晃动着草刷与铁锤……

藏经洞被打开,一个可以使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耗尽一生的具大宝库就这么被粗暴地打开,一次又一次。斯坦因仅用三十英磅便换取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二十九个大木箱。七天打包的时间,每辆得靠三匹马拉的运输车,就这样,世间文物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剥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

这种心痛,痛苦在大漠回荡不绝。我好恨,恨自己不能出生在那个时代,亲身感受文化浓厚的气息;我好恨,恨王道士的无知;我好恨,恨大漠驼声和滚滚黄沙,书读到此,竟心痛得不可言语,我好恨。

踏尽祖国大好河山,从古至今,盛世荒冷皆览尽。《文化苦旅》真是只有”苦”字可与情感相配。文化苦旅,不是余秋雨先生一人之事,应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大漠荒烟、雪峰足迹、江南小镇都是文化,“苦”,要用心去体验、要用心去景仰,用一生去追寻,这才是中华儿女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应有的态度。

书写至此,心痛不已。

文化苦旅,是责任,知苦方知其可贵。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此此为归。

篇十: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曾听到这样的论断:“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我不敢说这样的论断不无道理。我想,宋亡,投海的不止是精英,还有中国的气节;明末,末路的不止是明王朝,还有中原的文明;文化大革命,革走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流毒,还有中华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几近粉身碎骨。而我,即使心痛不已,泪流满面,也只能弯下腰,捡起一个早已被遗忘的字——恭。

孔子曰:“恭则不侮。”可何人能解一“恭”字?钢筋水泥的包裹下,灰尘淹没了绿意,乌云弥漫在天空。人们生硬而冷漠的表情下,骂声四起,恶意横流。失了谦恭的意味,没了恭敬的本心。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五根支柱,恭是仁的重心,一个小小的“恭”字,便撑起了一片文化的天空,怎么可以遗忘?

有谁能记住一位清洁工的名字?有谁能对一位保洁人员说声谢谢?有谁能不论身份地位,尊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一个名字开始,到一声谢谢停止,中间是我们失落的“恭”,是我们遗忘的尊重。二战中,英国国王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能进来吗?”

而我们只能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听到,那些陈光标式的慈善家们,将他们手中的钱大把地撒向大街,仁慈之举变得如此的强悍,那受惠者又当是怎样的心理?古人云: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古人尚且懂得“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那是一种“贫贱不能移”的中国人的气节。难怪有人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钱,是文化,是民族的精神。

没有了恭,没有了尊重,没有了廉耻,没有了气节,城市的天空在倾斜,文化的当下变得堕落。当天平倒下,人的尊严将被肆意践踏。

叹息,回首,只愿寻一个“恭”字。

跋涉过历史的长河,拨开时光的尘埃,看山又青,水又秀,天朗气清。我想,“恭”在这里。在明代,干净的街头,贵族身着儒袍,与平民交谈时眼中流露出的认真。在宋代,大雪深数尺的山谷中,负箧曳屣的少年,脸上是求知的渴望。在魏晋时,白纸黑字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洋洋洒洒,即使醉酒中也坚定的眼神。

恭于人,恭于学,恭于己,是儒学的再度兴盛,是伦理道德的再次回归。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指先后生于吾乎?”中对理学的追求,是不屑官场,不逐功名,超脱于世的建安风骨。

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遗忘了恭,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拾遗。时至今日,文化支离破碎,人们失去了灵魂。恭,还回得来吗?

恭是中华文化中的一角,却能以小见大,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

中华的恭,是谦恭而不卑微,是恭谨而不谄媚。

文化拾遗,恭乃仁之首。若失了恭,还有什么能够剩下?

篇十一: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我们一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我们家,钱挣得不多,笑声还不少,感觉从没遇到过什么大不了的事儿。碰到问题,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咱就不解决,一声“拉倒!”了事。如果有天地震了,人们会先干什么?这个在我们家还真的有一次“实际操作”。

记得零八年攀枝花地震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家里看着电视,突然这地就开始晃起来了,我妈马上叫了一声“地震!快跑!”我们马上从家里出来,走到楼下的广场上避难。几分钟过后,震动停止了,楼下的广场上全都是急急忙忙跑下来的邻居们,我们等了五分钟,发现没有余震,大家纷纷说:“哎呀小地震,白慌张一场,走了走了,回家!”

于是我们一家人就在家里,该吃吃该喝喝,坦然地度过了攀枝花830地震……。你说像这样的四川人,能不乐观吗?同是地震,512如此重大的灾难,我们四川人不也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乐观顽强地生活下来,并且重建了家园。

为什么我们四川人会如此乐观呢?乐观,是一个人面对世间人,事,物,皆自足,自洽,的良好心态。咱们四川人乐观,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咱们经历了足够多的磨难,一种非意识地参与让我们产生了对自我归属的认同感。看看咱们巴蜀文化的代表,三星堆古文化的遗址,从那里面开采出来的青铜人头像,个个都是面带笑容的样子,这证明不管是今天还是几千年前,咱们四川人都是很乐观的,咱们是一个从古笑到今的文明。

正是因为咱们四川人的乐观,造就了骨子里那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抗战时期,川军作为除国民党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三百五十多万人出川抗战,这个数字,约是全国抗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尽管我们不被国名党中央待见,后勤,各种补给严重不足,出川的时候也只是身穿单衣,但是三百五十多万战士,用着最差的装备,靠着他们那双枪兵的特色,他们一样的书写着传奇,他们一样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流血流汗,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努力着,面对“铁血之师”的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现在,天府之国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力求发展机遇,我们欢迎你来四川,我们这里有美食美景,较慢的生活节奏,以及笑口常开的四川人们,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个地方

中国已经今非昔比,在这个全新的时代,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咱们四川的这种乐观的精神,离不开我们的巴蜀文化,让我们携手推广巴蜀文化,让这种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的精神走向世界,我相信,巴蜀文化,可以让中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篇十二: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文化,是陶冶人心的圣品。学习文化该是纯粹的。而一名有良知有信仰的文化人,则更应该将洁身自好、坚守善美、一身正气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文化,不应该是所谓“文化人”的工具。

在现在这个速食社会上,总会时不时的冒出几个这样或那样的“大师”。文化,在他们的眼中就只是快速的致富成功之路。他们习惯于摆弄一些不为人知的所谓文化知识,从而愚弄他人。所谓的大师,就只是文化的卖弄者罢了!而事实上,文化该是纯粹的。这样一种陶冶人心的东西怎可被如此利用!正如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文化人,就该有真正的价值追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不是追求文化背后的利益。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该像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那样。像他那样的单纯的只为文化而创作,像他一样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功利目标,不把作品当作经济来源,只平静而淡泊地专在他的诗歌田地里开垦荒土,作属于自己的创作。或许每一种文化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我们都无法否认——文化,只属于真正懂它的人!只有真正懂得它存在的意义,明白它的珍贵,才会真正的成为一个文化人。也正因为特朗斯特罗姆他懂得诗歌文化,他才能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灵魂诗篇,从而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文化,是独特的,是珍贵而无分彼此的。无论是哪一类文化,都应该被尊重。我们不应该以文化背后的利益来评判文化的价值高低。就像袁隆平所说的,“用财富来衡量科学家,还是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们不该以文化背后所附带的利益的多少来衡量文化的高贵与否。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高贵无比的存在!文化,该被尊重的是其中的内涵,是它对整个人类的贡献,而不是单纯的给个人带来的荣耀。就说那所谓的“农业文化”吧。有多少人是从心里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农业文化,觉得这类文化“低级”的?而这些人自恃高农民一等,却忘记粮食从哪儿来!事实上,有文化的农民,才真正伟大!袁隆平他不是农民吗?他是!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他凭借自身的农业文化,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整整十二亿人!谁又能说他不伟大!袁隆平不是什么大师,他只是在忠实的实践着文化的价值。他从来不把文化当成工具!和袁隆平相比,那些径自评判文化的人,那些自恃懂得比别人多一些就自称大师的人,该惭愧了!

有时候,我置身于人潮之中,总是会听见有人抱怨说:现在学的这些又有什么用,以后工作的时候又用不上……在这些人中,不乏中小学生,也不乏大学生。而这样的想法,太功利。我们似乎忘记,文化是如同水晶般纯粹的,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却不该以物质去评判文化。文化是使灵魂充实的精神食粮,未经文化的饰染,人,就仅仅是一副丑陋的皮骨,没有任何的内容,空洞、乏味。现在的我们,该要明白,文化就只是文化!文化,它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它是我们生命的精魂!

篇十三: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祅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篇十四: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随着时代的极速发展,一种新奇的文化应运而生,我姑且称其为“共享文化”。何为“共享文化”?传统社会,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不过,如今的共享却并非仅是如此。如今的共享,大多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共享文化,代表了一种便利、舒适的“快节奏”生活,它的出现更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何况,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理念。应该说,这将会是一次美好的遇见,亦是一次值得的遇见。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文化的确有可取之处。其中,无论是共享商品的价格,亦或是使用方式和条件,都称得上是“亲民”。就共享单车而言,只需提交押金就可以开启一小时一块钱的骑行之旅,甚至还可以通过退押金来实现“分文不取”;使用时只需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解锁,“老少皆宜”。因为其长处和优势,它在无形之中,也提倡了环保:短距离的旅程中,若可以骑共享单车,又何必再选择需要不断找车位的私家车?显然,这种美好的遇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将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影响范围,直至整个世界。

许多“歪果仁”来到中国的一线城市,第一个感叹的,就是中国的高速发展和高度现代化。近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的调查中,20国青年大多都不约而同地将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以及网购并列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世界上的一线发达国家,如美国,甚至还做起“抄袭”的事情来——他们也在美国创立了无桩共享单车。共享文化甚至如飓风一般迅速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因为它,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被世界熟知,让他国见证中国科技新时代的兴起,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不过,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或许是因为共享这个名词太过潮流,使得那些老板尝到了甜头,他们大肆、无节制、不计后果的生产共享产品,生产的数目,甚于需求几百倍,投放的地点却始终在几个拥挤繁华的地带,美其名曰那里人多需求大,实则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同一条街,同一个地点,同一片共享单车,两辆之间亲密无间,本就狭窄的人行道因此更加拥挤,简直是“车山车海。”大概,连人都要被淹死在里面了,无奈呀,实在是见得太勤了,缺点也就暴露了。原本美好的遇见和文化的交流,也开始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也就不再喜欢了。

何况,“共享文化”更检验了国人的素质问题。截至如今,“共享文化”已达到鼎盛时期,但在人与物的遇见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也阻碍了它的发展。我仍以共享单车举例。在使用过程中,有的人刮花了车牌;有的人上了私锁;有的人甚至拆了车椅……摩拜单车的创始人甚至还发出了若他的单车都被损坏,就当是他为社会做贡献的叹息,一个本意美好的行动却换来了如此的结果。不过正如《挪威的森林中所言:“迷失的人迷失了,重逢的人会在重逢。”饶是道德败坏的人如此之多,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也总是正直的——他们在与共享产品的邂逅中证明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无论迷失的人如何迷失,他们总会与最美好的自己重逢吧。而那些没有迷失的人面对人生的考验时,也必定都是胜者。

应该说“共享文化”正在一点点渗透我们的生活,甚至早已改变我们的生活。无论它有多少优点和弊端,它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这样新兴文化的兴起,但愿在那时的遇见中,人们可以在考验中取得佳绩,与最美好的自己重逢。

篇十五:文化情结作文1000字

世界竞说“中国梦”。的确,在这个信仰和价值体系存在危机的大中华中,“中国梦”无疑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而这个梦想,发端与苦楚。近代以来,中国由盛而衰,并屡遭外侵。正因备尝屈辱的“苦楚”,才使人们更渴望扬眉吐气的“甘甜”。但在这本书中,我听到了“童年的歌声”,在那个没有路标的年代里,神秘悲剧性的文化咒语飘荡在外侮内乱的时空中,而我们的文学前辈却不为所动,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着甲骨文,找到了中华文明的胎记,唤醒了集体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通过写余秋雨老师与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交往,表达了其“文学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的学术观点,抒发了其希望在中华文化的前途上,有更多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字样它。而这本书也的确滋润了我很多。

这是余老师心中的中华文化史,侧重于早期,尤其是诸子百家。因为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那个时候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同时达到一个高潮。而单从我国来看,那个时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这本书中关于这段文化史的讨论让我想起著名学者南怀瑾的一句话“做人要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的确,当时虽然没有鞭辟入里的佛教经典传入,但简约神秘的老子、温良恭检让的孔子,再加上文学品质最高的大度的庄子,足够为中华文化奠基,安顿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

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收获就是使我了解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重大表现力。这一个个文化元素汇成了我们的历史走廊。

先秦时期我们就有了真切、简短、随性的诗情,真正让人们得到“诗意的栖居”。而水墨画和书法的创新,敢于以一种单纯的黑墨色为基础,却表达了自己的全部美丽,也证明了中国人的审美水平在根子上并不低下。并且当两宋时期文人画成为主宰时,中国绘画的美学等级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有高峰,就有低谷,有童年的歌声,就有黄昏的晚风萧瑟。明清时期,中华文化陷入了专制下的沉闷,《西游记》在本质上是一个寓言,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水浒传》缺乏延续之力,具有思想局限和艺术局限,而《三国演义》目的在于写事,并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正史本身,只有《红楼梦》可称得上是一个巅峰,探寻着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中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步履维艰,令人怆然。

读书就是在前人的思想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通过读这本书我学到了余秋雨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诸多深刻的见解,更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振兴文化、重塑精神价值和信仰的时代责任。实现“中国梦”,品尝“甘甜”,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