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子沐作文网>原创专区>精选>

物微情浓(精选15篇)作文

精选 阅读(3.13W)

篇一:物微情浓

物微情浓(精选15篇)作文

徐曼文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徘徊在时光的长廊里,总有那么一种深情,惊艳了人世间的万物。

步摇,岁月间的似水柔情。

漫步古城,经过那间简陋而不起眼的屋子,一支做工精美的步摇抓住了我的眼球。浅粉色的玉石嵌于白银之间,似古时小家碧玉羞红的面颊。几颗晶莹剔透的水钻规律而整齐的排列于粉玉的四周,闪着熠熠光辉,恰似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夺目。

一旁流苏垂下,微风拂过,正如那阳春三月的柳枝,于风中舞动。于是,我便将这一支步摇毫不客气地收入囊中,带回那喧闹的城市。

团扇,尘世间的诗意芳华。

一年中秋,姑姑从外地带来一面带有荷花纹样的团扇,赠于我作为中秋的礼物。扇面的底色并非纯白,而是别具古朴之风的杏色。“出淤泥而不染”一针一线密密地织于扇面,由粉黛过渡到乳白,再到浅黄色的花蕊,恰好是荷那不被凡尘所沾染的纯净淡雅。我中华亦是如此,历经千百年风雨飘摇,仍是最初美好的模样,纯净,清澈,通透,明亮。

笔墨纸砚,流年里的清香。

取一支狼毫,色白如雪,毫净如霜。一滴滴墨汁连成一线,洒入石砚,只一瞬间,墨那独一无二的清香便迅速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将雪色的狼毫沾饱墨,墨色将雪色抹去,只一笔,流畅的线条便出现在宣纸上。若用墨色晕染便更妙了,将笔尖置于纸面,把握好力度,墨便从笔头悄悄离去,一点一点地流淌向白净的纸张。随即墨色迅速蔓延开来,充斥着纸张,空气中氤氲着墨的清香。自古以来,中国人也是如此,一身正气,似这浓黑的墨一般刚正不阿。

步摇、团扇,笔墨纸砚,物虽小,却是对中华民族最深情的告白。

篇二:物微情浓

清晨,空气清爽,我路过一家甜品店。这里面有一个十分大的巧克力喷泉。这柔和的色泽,这诱人的浓香,一下子撞开了岁月里离我不远的一扇门。

那是在开学第二周,我还没有适应初中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都朦胧地醒来,匆忙忙地吃过早饭。那天我格外的困倦,世界仿佛颠倒了过来,两脚飘飘然的,像绑了两个气球。上课前我去厕所洗了洗脸,仿佛要把那朦胧的睡意从脸上揪走,困意消除了。到了第二节下课之后,我的肚子发出不满的抗议,距离午饭还有三四个小时。一想到这我就头皮发麻,无法认真听课。我努力地把目光和想法锁在书上,仿佛可以借此短暂的忘却难忍的饥饿感。我就自己有力无气嘟囔着:“还得好长时间才能吃饭呢,饿死了。”同桌好像是听见了或许只是看出了我饥饿难忍。转过身,四处张望了几眼,拉开书包锁链,那书包里最隐秘的角落里不知装了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见她迅速的将手伸进角落里,一把抓住,然后转回来身子低了下去,趴在桌子上,似乎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了。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我感到很奇怪,并没有多想也不能多想接着听课。

一弹指,我似乎感觉同桌碰了我一下。我回头,看见她手里竟握着一块巧克力,我接了过来,这仿佛是一颗灵丹妙药,我将它放入口中,一种美好的甜融入的嗓子里,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吃了巧克力之后,我仿佛充满电一样充满活力。

我常常流连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微小的事物,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的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东西,汇聚成温暖的海洋。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那么多情而美好。

篇三:物微情浓

下午,日照强,光渗透迷彩的棉窗帘,房间里盛满蜜糖似的浓情。

一走进房间,便察觉到今天卧室较往常有些许的不同。空气中浮着一缕浅淡的清香。是木质的青涩味,却又透着安抚人心的柔和。正疑惑间,母亲推门而入:“奶奶从老家邮来了一床棉被,用的是今秋刚摘下的棉花,软蓬蓬的,有四五斤重,我已经给你铺上了。”

是了,就是这种味道,被棉花收藏起来的阳光的味道,我把脸埋在棉被里,清淡柔和的味道,裹挟着童年落满阳光的记忆扑面而来,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度过的。老家屋后有一亩薄田,她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中些蔬菜,反而种上了棉花。我那时小,很是贪吃,总是缠着奶奶以后换些东西种,像水灵灵的葡萄,黄橙橙的柿子。

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一定是满园子热热闹闹的瓜果香。奶奶抿嘴笑笑,轻轻抚了抚我的小脑袋,说:“你到了天凉了再看看。”金秋十日,棉花已然成熟瘦细的枯枝上结着驼褐色的斑点,像老人的手,在掌心呵护着小小一团雪白的棉花。奶奶将棉朵全部摘下,拿去村口的作坊制成一张柔软的棉被,再找个晴好的日子,给这张“赤裸”的棉被缝上一件外衣。

小院的天空高远辽阔,树枝淡淡地印在瓦蓝色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阳光正好,奶奶将棉被摊在院中,底下垫一张竹席,她半跪在竹席上。小心翼翼的掀起被子的一角,再将接了白线的针扎进去,铅灰色的针尖穿过厚实的棉布和柔暖的棉花,簌簌一响。便在棉被上,走出了条直直的线,我躺在棉被的另一端忍不住一遍遍地抚摸身上柔软的触感。奶奶含笑望向我:“现在知道棉花的好啦,今天晚上咱们就铺上,保证你睡得又香又甜。”

北方的雪夜漆黑冷清,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断裂声,老旧的木屋里却是一片暖橙。一豆烛火点点摇曳,散发出淡淡的热量,我陷在软绵绵的被窝里,沉稳的木质香味编织出柔和的梦境。吸饱了阳光味道的棉被,陪伴我推过一个又一个寒冬。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懒反衬下日渐白头。回程求学后,那些童年时时光也渐行渐远,如大浪淘沙,掩在记忆深处。可如今,那些落满阳光的记忆随着这床蓬松踏实的棉被呼啸而至,温和煦暖。

日头渐西,阳光浅了一些,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棉被上漾起一圈一圈淡浅的金色涟漪像岁月的痕迹。我想,是时候回老家了,那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温暖的浓情一寸寸地封进了记忆。

篇四:物微情浓

《梳子》

奶奶的梳妆台上,放着一把梳子。这是把普通的紫色的木梳子,细密的花纹已有些模糊。听爸爸说,这把梳子是爷爷年轻时有一次出远门,特意为奶奶买的。奶奶把它视为珍宝,每个清晨奶奶都会对着镜子用那把梳子仔细的打理她的秀发,眼神温柔,含情脉脉。

这把梳子也属于我。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都是奶奶用这把梳子为我梳头。曾经有一回,奶奶用梳子轻轻的梳着我的头发,尽管已经很轻了,可我觉得还是把我梳疼了,我一气之下转身朝奶奶大喊:“你把我梳疼了!”我从奶奶手里夺过梳子,使劲摔在地上,“什么破梳子!”妈妈闻声赶来,看到了这一幕,“你这是干啥!”妈妈用眼神示意我赶紧把梳子捡起来,我赶忙捡起梳子,抬头看向奶奶,奶奶愣了会儿,缓缓接过梳子,低头注视良久,好一会儿说道:“奶奶老了,手笨,把孙女梳疼了,奶奶的错,奶奶的错……”奶奶边说边用手轻抚梳子,就像在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一样,这时,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奶奶眼含泪花的脸上,那一刻我感觉我做了一件蠢事。

记得上三年级那会儿,我和一个男孩子大打出手,奶奶被老师“请”到了学校,回到家,奶奶并没有惩罚我,反而很平静地对我说:“头发都乱了,来,奶奶给你梳梳。”阳光照进屋里,我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的奶奶,手里拿着那把梳子,轻轻地给我梳头,梳好头发,扎起了羊角辫,奶奶轻抚我的头说:“你是个女孩子,跟男孩子打啥架?看,脸都肿了,奶奶多心疼!”说着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了药水,用食指沾了药抹在了我受伤的部位。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在奶奶怀里。

每次放长假回老家,奶奶都会给我梳头。今年过完春节,即将返校,奶奶又一次为我梳好了头。我突然想到,今年我已经14岁了,还不曾给奶奶梳过头。于是,我从奶奶手里接过梳子,说:“奶奶我想给你梳头。”“好啊!”奶奶一口答应。我让奶奶坐在梳妆台前,学着奶奶的模样,轻轻的给奶奶梳着她那灰白而又稀疏的头发。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照在奶奶笑得比花儿还灿烂的脸上。那笑容已经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是我见过最美丽的笑容。

我离开家一个多月了,常常想起那把梳子。梳子啊,你是女子的心爱之物。你似针,穿起了三代人的情;你如线,连起了三代人的爱。奶奶,待我回家来,孙女再为你梳头,好吗?

篇五:物微情浓

我的书桌上有一把旧尺子。它比其他的尺子宽出很多,带有许多镂空的简笔画图案。它已经很旧了,在文具里显得有些突兀。

这把尺子,是我小学的好朋友刘阳送给我的。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就一起画“漫画”——在折成16个格的A4纸上画火柴人故事。那时,刘阳经常用这把尺子轻轻松松地画出许多活灵活现的图案,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创作,就成了一部搞笑漫画。我对这把尺子也是钟爱有加,感觉自己要是能有这样一把尺子,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的佳作,成为校内首屈一指的“漫画大家”。我问他尺子是哪里买的,可是他忘了;我和妈妈找了好几家文具店,都没能找到一样的。每次画漫画时,他总是慷慨地让我先用,笑着说这是我们“出版社”的“公物”。

五年级下学期,我生病去北京住院。临近期末考试的一个周末,我坐在病床上,无聊地望着窗外。想着同学们一定都在紧张地复习,课余还能凑在一起说说笑笑,更感到自己的孤独。这时,我听到有个声音在叫我,随后看见门口探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正是刘阳!他满头是汗,手中还提着一个盒子。他说为了能挤出一天时间来看我,前一天写作业到深夜;当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催促父母出发,只为了能和我多待一会;他们的车进不了北京,只能停在郊外,又换乘了几趟地铁才来到医院……我们聊着聊着,他把盒子打开,塞到我手里。“给,拿着!”里面有一些零食,几张我们以前一起画的漫画,最下面,是那把我一直心心念念、找了好久都买不到的尺子!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手里紧紧攥着尺子,好一会儿才冒出来句:“谢谢!”他昨晚一定很晚才睡,今早又从唐山到北京,奔波几百里的路程来看我,能有这样的一个朋友,真是非常幸运。

两个星期后,期末考试如期而至。我特地带着他给我的这把尺子参加了考试,用它做画图题。我虽然好多天没有上学,却依然考得不错。我感觉这把尺子有着神奇的魔力,汇集着刘阳对我的祝福。

上了初中,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再也不能用这把尺子一起画“漫画”了。但是它依然摆在我的书桌上,是我数学考试的必备神器。每当我学习中感觉累了,就拿起尺子把玩一阵,想到刘阳一定也在埋头苦读,就又有了学习的动力。“斯尺虽微,其情浓极。”

篇六:物微情浓

人们对旧物,往往珍存起来,因为它留下的是一段真情故事,每每睹物思人,会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

我的爷爷就有一个旧物——一个铁杯,它是爷爷的学生送给他的。那个铁杯是白色的,中间印了四个红红的大字,“天道酬勤”,杯口已经磨出了一道道淡灰色的痕迹,还有两个深深的裂口,如果轻轻地敲一敲,还能听见清脆的响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妈妈在清理旧物,“哎,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扔掉,统统扔掉!”于是一堆旧物就被她抛弃了。又是一个周末,妈妈又开始整理家中的物品,开始她的“大扫除”了,这一回,她竟开始收拾起最乱的杂物间,“这衣服都这么破了,扔了吧!这鞋都破成这样了!扔了吧!”“你咋早不给我帮你补补啊?我还要穿呢。”我有些恋恋不舍说。“算了,扔了吧!”她把一堆废物,扔进一个大袋子里,没有丝毫怜悯之情;而我看着这些陪我家过了几年的老物件,不禁心中有一丝舍不得的心情,皱眉,咧嘴,耸肩,无奈,然而我不敢违逆妈妈的命令,听令,我拎起这大袋子把它们扔到门外。“等一会儿,一起扔掉,等一下儿子,还有这个。”妈妈又向我喊道。我走过去让她把这样物品装进来,仔细一看,竟然是爷爷的那个珍藏好多年的旧物——白色的水杯!我说:“这不是爷爷的那个白色的水杯吗?爷爷还要呢”“哎呀,都这么破了,都已经坏了,我再给他买个新的,何必用这个破的?”我有些半信半疑地把它装在袋子里,并放在了门外。

中午了,爷爷买菜回来了,发现了堆在门口这大袋子,他仔细翻捡着,突然他发现他的那个宝贝被子!不禁立刻皱起眉头问:“这杯子是谁扔的?”“我妈在储物间里整理出来的。”爷爷便走进屋问妈妈:”我的杯子是你扔的?”“对!我看那个太破了,寻思给你买个好的,新的。”妈妈刚刚说完。爷爷顿时火冒三丈,“这是我学生送给我的杯子,它有着纪念意义,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把它扔掉啊?”爷爷心疼地说,“这是我当年在高中当老师教书那时学生赠送的,那些同学们一个个都被我抚育成才:有的去当老师,有的去当大老板。这个杯子就是当年一位高考考上清华的学生送给我的纪念品,每当我看到着‘天道酬勤’四个红字,就会浮现他真情的笑脸,至今还记忆犹新,它标志着我的教学生涯的最好成绩,它更承载了我对往日默默耕耘的美好记忆。物虽微小,可情义无价!”说至此,爷爷从破烂堆里拾起这个杯子,用粗糙的老手抚摸着这个残破的杯子,恋恋不舍。

这个杯子至今还照样珍藏在家中,它身上蕴含了爷爷的教书育人的美好记录,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师生情谊。旧物虽小,但其蕴含的情感很深,很深,而这样的物品就暗藏在生活的小物件当中,只有通过细心的双眼,深情的心灵,才能发现旧物中所蕴含的价值啊,这个杯子真个是物微情浓啊!

篇七:物微情浓

秋风渐起,开学临近,我想起了那年的毕业:有鲜花,有掌声,也有告别的泪与笑。书架上还摆放着她临行前赠我的《双城记》,每当看到这本书,我都会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她。

小学毕业后,她去了美国读书。她说从此我们将在两座城市分别学习,希望每次我打开这本书时都能记起她。这本《双城记》开本不大,封面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人物的装束。我那时还未读过,但厚厚的一本应该代表着她的深厚情谊,至少我这样认为。

《双城记》旁边摆放着我最爱的《红楼梦》,和这部巨著相比,《双城记》简直单薄得如一片秋叶。我常常想,这本书也就名字贴合这份友情,其他并无长处。渐渐地,这本书落上了灰尘,淡出了视线,一如她之于我。

那是个失眠难熬的夜,辗转反侧的结局是我准备拿起书打发时间。那本《双城记》终于褪去灰尘,露出它本来的样貌。而当我打开封面,只见扉页上,她用娟秀的字体为我改写了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但对你来说,只是后者。”

几行字和她的声音同时出现在我脑海,我又想起了从前。我和她人手一杯奶茶,并肩而坐。我们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她总能在对的时间给予我恰到好处的提点。想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后悔没能尽早阅读这本书。几天后,《双城记》的故事我早已烂熟于胸,她送我这本书的深意我也终于明了。

一本小书,一件小事,有时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其背后往往有来自他人的深厚情谊。我很感谢她和她送的这本书,我从此不再小看任何不起眼的事物,因为其中可能藏有不一样的感情。

篇八:物微情浓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过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日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诉他梁骨。

而她,便在我人生画卷上,留下了色彩浓厚的一笔。

假期的一天,我在书店的悦读馆写作业。紧盯着眼前的数学题,手有一搭没一搭地转着笔,耳边传来了阵阵窃窃私语。内心的烦躁顿时有了发泄口。我转头看,是两个小姑娘在低声说话,我皱着眉,不悦的冲他们说道:“你们说话都影响到别人了,小点儿声不行吗?”周围的人都闻声看出来。两个小姑娘通红着脸,低下了头。

时间一分一秒的逝去。直到身边两个小姑娘起身离开,我才惊觉时间已还已晚。我也跟着收拾好东西离开。来到书店门口,我绝望地看着门外的大雨,我在书店门口来回踱步,希望雨能停下。可上天却不听我的祷告,雨依旧下着。这时,有人拍拍我的肩膀,是那两个小姑。其中一个冲我笑着,说道:“我们两个人打一把伞就好,多出来的这一把,就给你用吧。”说罢便把伞往我手中一塞,跑远了。一句谢谢就那样咽在喉咙里,不上不下,回想起小姑娘甜甜的笑容,心中蛮不是滋味,手中拎着那个把伞仿佛也有千斤重。

我打开伞,出了门,蓝色印花的伞面为我挡住了风雨,在这样的保护下,料峭的寒风似也不能伤我一分一毫。上了公交车,我怀着满心的暖意,朝着家的方向去。

我小心翼翼地把伞晾干,收起。在此后的几天里,我每天都会去书店,在相同的位置上等着那个小姑娘。一天又一天,我却没有再见她一次,我把那把伞收进了我的箱子里,它时刻温暖着我,教我宽容,教我良善。现在我仍想再同她见一次,说一声“谢谢你!”以及“对不起!”

物微情浓,把那把蓝色印花的雨伞,蕴藏着教我做人的真理以及足以震撼我心灵的温情。

也许有一天,那个小姑娘会被我遗忘在时间的角落,但她送我的那把伞,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一颗热情善良的心,一份浓浓的情。它温暖着我的世界,滋润着我的生命。

篇九:物微情浓

我靠在桃树旁,桃花满地,心如桃花,沾满露珠,被春风吹散,又重新铺满地面,荡漾着幸福的水纹。

这年春夏交接之际,我去探望外婆。乘车到达外婆所居住的乡村,一进屋门却传来阵阵清香,我马上放下手中的水果,东转转,西转转一探究竟,外婆还在睡觉,见我们一家到来,从炕上坐起来,迎接我们。外婆转身进入厨房,不一会儿就咳嗽两声,端上来了一盘饺子,饺子的香气吸引着我,我来不及洗手,抓起饺子就吃了一个,是野菜馅,我最喜欢的饺子!去年事物繁忙,我没能吃上我最爱吃的饺子,这次,我终于可以一饱口福了!

外婆又哧溜了两声鼻子,露出了笑脸,得意的说,这可是我特地为大宝踩的野菜做的饺子呢!外婆一边咳嗽一边为我夹饺子,还不时吹一吹,怕我被饺子烫到。妈妈听出外婆的声音不对劲,从中还夹杂着鼻音,急忙让外婆吃些药。经历了上次外婆的住院,妈妈不敢大意。

外婆在几天前得知我们要去他那儿,就急忙上山到林中去采野菜。外婆去的晚,照他的说法,是让野菜新鲜着,做成饺子最好吃。哪知去的确实太晚,山上的野菜大个的早已落入他手,只剩下那些土坑和几株小苗。外婆心意已定,就走满山丘,拨开杂草,一株一株的努力寻找,总算是找了大半筐。外婆见马上下雨就回来了,途中淋了雨,因此有点感冒。

我一边咀嚼着饺子,脑海中的场景浮现。外婆弓着身,一寸一寸找野菜的身影,始终不能释怀。我吃完饺子,后来到后院的桃树旁。

桃花满地,春风一遍遍把桃花举起,又放下。似海中的浪花,卷着人们的梦想,只是这次变成了幸福。外婆的气息,顺着饺子的气味,在心中回荡,外婆的爱,融在微小的饺子中,浓得化不开。

篇十:物微情浓

门前的枣树,今年会结果吗?

我爸爸的家在营口,而妈妈的家却在开原,当年爸爸娶了妈妈,并在开原定居。渐渐地,我以爸爸快忘了爷爷奶奶了,终于在我五岁那年,我第一次去了营口,见到了奶奶。奶奶脸上的皱纹很重,但却十分和蔼,那可亲的笑容温暖了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奶奶,那一声声孙女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声音。晚上,奶奶和我一起摘枣那棵枣树树结满果实。一颗颗小枣由青到红,像一颗颗红宝石,点缀在绿叶之间。那枣真甜,似蜜一般的慈爱包裹着我。第二天早晨,奶奶蒸了枣馒头,用那银铃般的声音叫醒了我。一睁眼,奶奶和手里的枣馒头一起对着我笑,那馒头真甜。第三天,奶奶在日出时便叫醒了我,我睡眼朦胧地跟着奶奶走。奶奶说要给我照张照片,以后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奶奶拿出老年机,照了一张后,心满意足地笑了,可是那眼里分明带着泪花。早晨,我们回家了。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那年我七岁,妈妈说要带我去看奶奶,可我却是在医院见到的奶奶,她插着呼吸机,还连接着好多我不知道的设备,我的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下来。我问奶奶怎么了,奶奶吃力地抬起手,摸了摸我的脸,挤出一丝笑容,“只是感冒,咳!只是感冒……”我信了。

三个月后,我被通知,奶奶因白血病无骨髓匹配不治身亡。爸爸妈妈都去了葬礼,我没去,因为我不想告诉自己那个小盒子里就是曾经和蔼可亲的奶奶。我站在窗前,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仿佛昨天奶奶还在枣树下为我摘枣,为我做枣馒头,可今天以后,我去再也见不到她了。

那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奶奶家过年,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不只是奶奶,还有奶奶那份疼爱。门前那枣树的叶子已经掉光,只有那几枝干枯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晃。又一次匆匆离去。

二年后,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奶奶家,在火车上,妈妈告诉我要见奶奶去。奶奶又回来了吗?到了奶奶家,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那是一位我没见过的老妇人,虽然和我的奶奶有几分相像,可是那毕竟不是奶奶。那平时总爱挂在嘴边的奶奶到最后也没有挤出来。那老妇人也给我蒸了枣馒头,可是那味道远不及奶奶的好吃。那几天,我以泪洗面。在床上回忆着不多但温暖的点点滴滴,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滚落下来,那女人察觉了声音,推开门进来,我马上用手擦干眼泪,装出一副打哈欠的样子,又以没睡够为借口继续窝在被窝里上气不接下气地抽泣。爷爷这是忘了奶奶吗?我走时,那树枝上光秃秃的。

回到家的半年后,我收到一个快递,是爷爷寄来的,里面是一个小盒子,还有一封手写的信:张馨匀,门前的那颗枣树,它生了虫子,烂了根,爷爷知道你对那颗枣树的感情,爷爷便把砍下来的枣木做成了一个小盒子,希望你喜欢。泪水又一次不争气地滚落下来。

打开小盒子,里面什么也没装,但我知道,那是奶奶的爱。

篇十一:物微情浓

外面下起了大雪,我翻开衣柜,看见了一副套袖,是浅蓝色的,上面缀着几朵粉色的小花,白色的蕾丝边微微卷起。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冬天。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冷风不请自来,雪花如约而至,风刮起大雪,滴水成冰。我来到乡下看奶奶。我进到屋子里,缩着身子用暖袋捂手。奶奶问我:“你怎么没穿我给你那件大棉袄啊,那衣服可暖和了,比你这羽线服强多了。”一个月以前奶奶给了件棉袄我嫌这件棉袄太老土了,就随便编个理由对奶奶说:“哦,那棉袄颜色太浅了,尤其是袖口,特别容易脏。”奶奶听了,目光呆呆的投在我的袖口上良久。

当晚我便在奶奶家住下了,深夜我准备去上厕所,感到寒风已经刺入了我的骨中。回来时,我看见奶奶房间的门缝溢出微微灯光。我悄悄推开门,昏暗的灯光下,只见奶奶坐在床上,摆弄这一小块蓝布料。她弯着腰,躬着背,一针一线地缝着套袖,像一辆破旧的老水车伏在床上,不时揉一揉已经酸胀了的手臂,眼神却从未离开过那块蓝色的布料。我突然起忆起,白天我说过袖口容易脏,没想到奶奶这么晚竟然在一针一线用心地去缝。这时,又刮来股一风,奶奶不禁打了个寒颤。谁想奶奶为了我随口一说的话,竟在深夜里不俱严寒,不辞辛苦为缝这副套袖……我带着满脸泪水悄悄地关上了门,走回了房间。

第二天清晨,我醒来就发现放在枕边的这副套袖,做工不是很精细,缝合处还有细密的针脚。但我明白,奶奶把她全部的爱,缝进了这小小的套袖里。

我坐在床上,双手紧握着这副套袖。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小小的套袖里藏着奶浓浓的爱,套袖虽小,情却浓。

篇十二:物微情浓

他递给我一把灯笼。点亮。红的耀眼,红的像火染煤燃烧的狂情模样。我提起它,照开夜中的暗,照得河水泛起点点星光。

夜深刚补完了课,我走回家,沿街看见有人在卖许多小玩意,蜡烛啦,灯笼啦……我凑近一看,瞥见一枚小灯笼,红的精巧,将它买下。

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地买下,只不过是有种熟悉感似浪花漫进我的思绪,朦朦胧胧中认定了它。

我小时候在乡下,每过春节,奶奶会挂起几盏红灯笼。照开一抹昏黑。桌上的糕点,鸡鸭鱼肉,青菜丸子都被照亮。大人们团团圆圆,空气中弥漫着浓稠的香味。或许是一种庆祝的方式。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站在门外向两侧看,能看见红光闪耀。

我们会去听戏,拜神。爸爸会给我和小弟买一把小灯笼。穿过人群,来到祠堂。祠堂屋顶上雕刻着红窗白墙,有精美的人像和凤凰,挂上灯笼。照得镶了金的柱子闪闪发光。

会去听戏,台上的花旦白粉红唇,挂披上一身或红或蓝的水袖衣领,高声唱着听不懂的词,或有黑脸张飞,或有小家碧玉,唤着春节的联欢。而手中的灯笼似乎与这情景合唱,照耀出一抺抹红色的光亮。

可是现在很少回去了,种种原因,推推迟迟。

但是记忆中的那红光照耀,永不抹淡。它放纵着欢乐,幸福,像梦中的追寻,像推开迷茫的信仰。

它象征着所有,象征着那段回忆,象征着儿时的欢笑。我看那盏灯笼,它那深深的火红光亮,照开雾气,扯出我的回忆,演奏着一切的美好。

我好想它。

它的光亮,那醉人的光亮,足以引领着我回到最初的愿望。它带领我去那个地方,藏匿着浓稠香味的世界,总有一些让人迷恋的地方。我点上火,可以听见它在轻吟浅唱着那家乡,我所熟悉的地方,它唤着我,叫我守住内心中最干净的情感,那比世界上一切美酒都更芬芳的浓稠香味。比世界上最亮的星更亮的火红光亮,翻涌着那种纯净与天真。汇着梦里的地方,从此万寿无疆。

篇十三:物微情浓

林罗俊

窗外的景物很快被抛到了身后,远处火车头开使减速,提示即将进站。在如今这样的铁皮火车是很不多见的,能乘一次也不为是一种荣幸。

到站立马下车走动,舒活舒活筋骨。虽还没有到“春运”的时候,但车站上仍挤满了人。年岁渐长,远别故土,客居异乡在所难免。还未到客乡心中便有了阵阵涟漪。

正心中无限慨叹,天边一片愁云,回头再看时,火车已不见了踪影。来往的人群行路匆匆。任谁也没有留意到他们面前那不知所措的少年。

唯独此时,车站里的大爷招手示意:孩子,遇到什么事儿?仿佛足下生风,顷刻便到了保安室。“您好,我……我可能是迷路了……”说罢,脖子似有千斤。“可能迷路了?嘿,谁家的可怜孩子!进来吧,唉。”我更窘了,游子在外,无亲无故,问君能有几多愁?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攀谈片刻,意外得知竟为同乡!在中国十几亿人中,在陌生的土地上幸遇同乡是何等喜悦。一番察寻得知我所乘的那班列车刚靠站就迅速驶离了。我的父母最快也要明后再到。大爷为我取来了一条毛毯,让我坐在他平时休息的床上,随后就去和站长汇报此番事宜。

不过数平米的简屋,竟也放得一张床。床头便是大爷工作的地方,工作日记上一丝不苟的记录,还有一盏台灯,是很老的绿色台灯,旁有一个面盆,同样,那里面穿着红肚兜戏鲤鱼的孩子,大概有我爷爷的年龄了吧!床头唯有一张照片是新的:那是一个新生儿粉嫩的脸上洋溢着生命的崇高,大概是大爷的孙辈儿。

这时,大爷进来了,双手小心地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年糕端到了我的面前:“吃吧!俺从乡里带来哩,不是逢年过节我都舍不得吃呢!”说罢,转身又走了。嗯!是甜的!软糯粘牙的年糕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糯米的清甜,回香阵阵,忽然抬头,却见大爷站在门口,左手抓着一只馒头,右手提着一包仅五角钱的咸菜。口中的年糕愈发显得珍贵,仿佛这碗年糕已不再是年糕。的确,这是一份游子在外被助的多味的无法言表的情感,吃完后,却发现碗下还卧着一个荷包蛋,泪水终潸然而下。

年糕并不十分珍贵,但在举目无亲的关头,愈显重要。何为故乡?我说吾心安处便是故乡。短短几时缘分足以慰平生。大爷眸中之爱,言语之慈,合为无数山川河流,胜过我路过的一切不朽。

曾经沧海难为水,终不忘那碗朴实无华的年糕,人生何必常相逢,有情即为乡。物微,可情胜过数大千世界中的万般奢华。

篇十四:物微情浓

独坐案前,望窗外炊烟袅袅,观案上精致小礼,物虽微,但情浓。

人生在世,无不都与“情”字相伴。每逢亲友生辰总会送上一份微薄小礼以此祝贺;每逢佳节便提鸡拿鸭的送;每当熟识的人有难也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这就是中华民族“物微情浓”的民族精神。

古代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人人都有情,但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有些人能大胆说出口,有些人却羞于启齿,他们往往会通过送礼物这一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义,虽然礼薄,但里面蕴含的情谊是无可比拟的,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礼物到底花了送礼人多少心思。

还记得一次生日,远在北京的哥哥,通过母亲得知我的生日即将到来时,一大早就发信息问我想要什么礼物,当时我看着手机屏幕久久回不过神来。不觉间泪水涌上眼眶,看着这里行间布满温馨的话语,我吸了吸鼻子,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给哥哥。

果然没几天,哥哥送我的礼物也到了,看着这精致的礼物,我又很没出息的想哭鼻子,嘴角却是怎么也一直不住地往上扬。

一份礼物虽然不及亲口说出更有诚意,但它蕴藏的情意却不比亲口说出要淡,甚至更甚。试想一下,当你在不同地区收到一份礼物和祝福时,内心的雀跃,并不是因为礼物有多贵重,而是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一片土地上,仍有那么一些人在关心着自己,物虽微,但情浓。

聆窗外鸟鸣,念异地他乡,仍有一人念记于此,物微情浓。

篇十五:物微情浓

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愁;一只小小的,被踏扁了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背影,寄托了来自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小时候,最喜欢玩乐了。在奶奶家,一下就撒了欢,满田野地跑着。逗逗小草,吓吓小鱼,生活充实又欢乐。在草长莺飞的二月,最离不开的就是风筝了。风筝是每年必玩,也是每年必换。我喜新厌旧,到了第二年就把丢在角落的风筝忘却了,吵吵嚷嚷要买一个新的。可以说,鹰,蝴蝶,孔雀,我把整个店都买了一遍。

买来后,我必先拖着风筝在田野稻秸丛中跑一圈,管它有没有飞起来,反正跑的乐趣是永远存在的,并且只属于我的。跑得气喘吁吁后,回头一看,风筝上沾满草屑和泥土,牵引的线也变得乱糟糟的。只好懊丧地看看远处幸灾乐祸的爸爸。爸爸耐心地把风筝给修理好,便引着风筝跑了起来。看着风筝飞得高高的,我忍不住欢呼起来,跟着爸爸跑了起来,风夹带着草木的清香,使人感到十分清爽。我一边看着风筝,一边又跑着,难免与土地撞个满怀,等到爬起来,脸上沾满了新鲜土壤,头发上还沾着草屑,活脱脱一个小泥人。爸爸回头看我这样,扑哧一笑,收回了线,风筝慢悠悠地旋回了地上,我也牵着爸爸的手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风筝飘到天上,我的心也随之飘到天上,幻想的泡泡在一个个的破裂,而我心也一步步的下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