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子沐作文网>高考>写作素材>

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奥巴马访华

写作素材 阅读(1.91W)

美国的未来更多是由我们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的立场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的立场所决定。

2010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奥巴马访华

——罗斯福总统一百年前的伟大预言

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

一、冒临上海

“空军一号”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23时16分许,上海,雨夜。

美国第44任总统、47岁的奥巴马乘坐“空军一号”抵达浦东国际机场

这是他的首次访华之旅,也是首位在就职一年内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

中美建交30年来,太平洋两岸这两个大国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

“跨过太平洋的握手”:周恩来在首都机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

尼克松:“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

二、访华大行程

15日(周日)晚由新加坡飞抵上海,当晚不安排公开活动

16日(周一)上午与上海市领导会面。

16日中午与中国青年学生对话一个多小时,其中15分钟用来演讲,另外一个小时用来回答学生的提问。据悉,与奥巴马对话的学生多为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学生。

16日晚抵北京,与胡锦涛共进晚餐。

17日(周二)上午胡锦涛将与奥巴马举行双边会谈,之后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游览北京的一些热门景点,参观故宫。

18日(周三)奥巴马将与温家宝举行双边会谈,并继续在北京观光,参观长城。

19日晚奥巴马结束访华行程飞赴韩国首尔,19日晚启程返美。

三、省亲“兄弟会”

在北京会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与弟媳。

马克在中国深圳生活了7年,并娶了一位中国河南籍妻子。

马克曾表示,他的妻子是奥巴马的粉丝,希望介绍两人认识。

四、关于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父亲是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Michelle)育有2女。

奥巴马曾在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地方生活。他曾先后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并获哈佛大学法学学位。

1996年首次当选伊利诺伊州(Illinois)参议员,曾在伊利诺伊州议会任议员,也曾任民权事务律师。奥巴马提案要求公司建立新的就业资格审查系统,以确定公司职员是否为合法居民。

2004年在伊利诺伊州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国会历史上第5位、本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

五、为什么是上海?

奥巴马访华为何首选上海?

除了经济、反恐、能源、气候、朝核等时代大要以外,

我以为,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刻改变正在被智者把握。

奥巴马的骨子里充满了理想、改变和务实的基因。

这种气质和37年前的尼克松何其相似!他们的战略智慧何其超越!

37年前的冬日,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另一个时代。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首次踏上中国国土,首站上海。

从这里,尼克松开始了他“改变世界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本人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

要知道当时的中美还没有建交,是他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37年后的初冬,奥巴马访华,也是首站上海。

应该说,奥巴马有意翻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预示改变的一页。


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别人变化的不仅是形式

11月16日中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和部分中国青年进行了为时1个多小时的对话,对话全程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迅速为中国和世界各国民众所了解,并引起了热烈的关注。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奥巴马并非第一位与普通中国人进行直接对话的美国领导人,两位布什前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和多位美国国务卿,都曾在高校和其他场合与中国大学生和其他阶层人士进行过对话、交流,但在对话中引入网络视频直播,似乎还是第一次,形式是全新的,内容和风格又有什么新意呢?

和以往的类似对话一样,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了此行目的,强调了美国和他这位美国最高元首所关注的问题,在对话过程中甚至强调“美国总统的首要使命就是保护美国人民”。但与此前参与类似活动的美国领导人不同,在讲话中他并未过多谈及“美国价值观”,也努力避免提到一些可能引起中方争议、不快的话题。他多次谈到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传统的尊重。不仅如此,在演讲和对话中,奥巴马回顾了美中交往200多年的历史,缅怀了中美友好、合作历程中的多个美好瞬间,并引用了“温故而知新”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很显然,如果说以往来访的美国高级领导人,在这类活动中更多地注重“让中国人了解美国人的想法”,此次奥巴马则竭力想显示一种新态度,即他本人和美国,都在努力尝试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与之相适应的是对话的另一方,即与会的中国青年代表们。以往在类似活动中,与会的中国民间人士,其所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与中国话题有关,基本围绕着美中双边关系,围绕着“美国将怎样看中国”、“美国将怎样对待中国”等主题展开,这样的话题在此次对话中仍然不少,但引人关注的是,不少提问者的话题,体现出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譬如,人们听到了对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听到了对阿富汗局势的关注,听到了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问题的关心,也听到了对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感想、以及对奥巴马个人成功经历的兴趣,从这些五花八门、甚至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的话题中,可以看到一个新现象,即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利用这个难得的对话机会,试图“让美国了解中国”,而开始尝试着通过这种交流、对话,去更多地了解美国、了解美国人的想法。

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别人,从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想法,到先试着去关注、去感受对方的想法,当对话双方不约而同出现这样的新气象时,人们只能将之归功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归功于社会的发展,归功于全球化进程,归功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归功于两国社会、民众视野的开放和心智的成熟。

从“让别人了解自己”到“让自己了解别人”,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中美两个大国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当这种变化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特殊形式的对话,而逐渐渗透到上至官方往来,下至民间交流的中美关系各层面,将产生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影响。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正如奥巴马此前在日本演讲中所说,他并非不谈“美国价值观”,而是希望和胡锦涛主席私下谈。如此次对话般和风细雨的交流,始终仅仅是两个大国交往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这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也是每一个参加和关注此次对话者所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的。


奥巴马对话中国青年的意义

作为新锐总统,奥巴马访华首日就有与中国青年的对话内容。就像他用网络成功打赢大选一样,黑帅哥用对话青年,展开中美关系新的篇章。奥巴马是第一流的公关人才,他在上海对话中国青年的所有内容,都紧紧扭住沟通、交流这个主线。

为了沟通、交流这个主线,他一出场就以“我了解中国”这个角度做了铺垫:这不仅体现自己了解中国,也体现自己了解中美关系历史。他说中国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当然他也知道姚明。

释疑解惑,建立信任,是沟通的前提。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奥巴马以主动提起《上海公报》,回答了中国年轻人最关心的台湾问题。只要承认这个公报,就等于坚持了一个中国这一立场。

奥巴马是美国总统,这个话篓子政治家,以他喋喋不休的方式介绍美国的价值观和历史,从林肯到马丁?路德?金,以及美国“核心的原则”,即所有的人生来平等,都有着基本的权利,而政府应当反映人们的意志,贸易应该是开放的,信息流通应当是自由的,而法律要保证这个公平。

奥巴马也体现了他的勇气。正视全球气候危机,坦承“在美国以及在很多发达国家,人均能耗量都比中国的人均能耗量大”,这在西方政治家有关中国的能源讨论中是不多见的。

中国青年人非常喜欢奥巴马,原因之一是这是一位“不好战的总统”,这也体现出中国年轻一代的和平主义精神。奥巴马当然不会放弃维护好自己“和平总统”形象的难得机遇,在回答有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相关提问时,他大谈地球上的冲突及减少冲突的愿望,“我想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国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暴力,但是我们可以大大减少这些暴力。这个做法就是通过交流、通过对话,通过加深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理解来做到这一点。”

奥巴马面对中国青年听众,积极强调年轻人的使者作用。桥梁必须是通过年轻人共同合作建立起来,他宣布到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人数,要增加到10万人。“这样交流就会表现出我们是愿意致力于加强两国人民的联系,而且我是绝对有信心。对美国来说,最好的大使、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很有才能,充满活力,对未来的历史还是很乐观的,这是我们合作的下一步,惠及两国和全世界。”

正如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强调的,中美两国推动一个积极建设性全面的关系。这种建设性关系不仅是为中美两国,而且惠及全球,因为没有中美两国的合作,几乎没有哪个全球性问题能得到解决。两个国家的合作,说来说去是两国人民的合作。今天和奥巴马对话的中国青年,会成为明天最愿意与美国人民沟通交流的人,这也就是奥巴马对话中国青年的最大意义所在。


奥巴马的“三个代表”与中国之行

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由于其11月的中国之行再度创造纪录:继二十年前的老布什之后,又一位在上任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相隔二十年的历史重演,却有质的区别。上次,中国虽然和美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由于是冷战时的盟友,而且当时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即将对中国开启历史性访问,心中忐忑的美国便抢在苏联之前,到访中国。斗转星移,二十年后的今天,中美虽然仍为反恐战争盟友,但战略性和重要性却远逊于上一次。然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的主动性却远超二十年前。这自然一方面要归功于中国三十年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和美国深陷自酿的全球经济危机、两场自导的反恐和民主价值观输出战争的泥潭中直接相关。现在,中国是以美国全球最大债主的身份迎接奥巴马的到来。

奥巴马能够成为美国的首任黑人总统,自然要归功于美国人民(选票)、归功于把他推出来并最终送入白宫的势力(财团的竞选经费)。因此,他的中国之行,自然要代表美国人民的利益,代表美国财团的利益。实际上,他还有第三个代表:做为黑人以及总是令人感到的似有似无、模糊的伊斯兰信仰。

由于前两个代表,他要和中国谈贸易冲突,谈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也要谈美国关心的和它全球利益有关的环境保护问题、朝鲜以及伊朗的核问题。当然怎样让中国人借更多的钱给美国也是题中之意。甚至他还可能会“劝告”中国人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向美国学习一下,少储蓄甚至不储蓄,而要多消费。因为美国也需要向中国人多储蓄和少消费的理念看齐。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想必容易一些,美国则难得多。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人已经习惯于花明天的钱,突然改成象中国一样只花今天甚至昨天的钱,受得了吗?估计其底线仍然是想让中国学美国,填补美国消费不振留下的真空,为美国的复苏再出一把力。可是美国想过没有,中国真要象美国一样,世界的资源还能维持多少?中国还是否继续有钱借给它呢?不过,如果美国早就想得这么长远,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了。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奥巴马的第三个代表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由于黑人和幼年成长的伊斯兰信仰环境,他没有白人优越感,也就没有对其他文明崛起的那种危机感,相反会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和接纳感。因此,他也就没有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维护感。这可从他上任之后的表现得出结论:就职演说绝口不提民主——尽管没有民主他成不了黑人总统,当委内瑞拉开民主的倒车通过全民公投建立终身总统制,他却表示祝贺,认为体现了公民精神。他今年6月4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演讲,声明没有一个国家认为一种模式适合另一个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有权力把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另一方。激起全场热烈欢迎。至于国务卿希拉里在访问中国时,把人权等西方核心的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脱钩,更是破天荒的事。从以上这些一以贯之的言行可以看出,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在奥巴马的心中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和必须要扞卫和输出的心态。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也和西方长期开给非洲的发展药方带来的恶性后果有关。西方对非洲一是强调自由贸易,二是强调民主。非洲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无法在自由贸易环境中与西方竞争,反而成为西方倾销的场所。而实行民主却又导致内乱。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实行非殖民化,要求四十余个国家实行民主,却迅速发生动乱和内战,严重威胁到法国的利益,只能马上叫停。因此,他的中国之行,将不会在价值观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冲突。

然而,美国不在价值观问题上和中国纠缠,并不意味着不会谈西藏问题——这已经是中美两国关系最大的隐患。西藏在中国看来,既不是种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更和人权沾不上边,而是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核心利益之一。如果从西藏问题产生的根源来看,和台湾一样,实是冷战遗留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冷战,西藏顶多和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一样。君不见,土耳其大军可以越境长驱直入美国占领的伊拉克,痛歼要求独立的库尔德人吗?而美国还不是积极表示支持吗?虽然土耳其是北约成员,但从西方的标准来看,并不是什么货真价实的民主国家,现任总统连任五次了,前三次都是99%的高票当选,第四次也是95%以上。刚刚结束的最新一次也达到了89%。当今土耳其,到处都是现任总统的画像。

然而,美国何以对中国的西藏感兴趣呢?首先,达赖在西方几十年的游走、西方的支持下,已经成功塑造成仅次于教皇的宗教人士,是跨越各个阶层的充满光环的人物。会见达赖,还是会给奥巴马加分。

其次,处于困境的美国,其超级大国地位已经很难在各方得到体现。无论军事、经济、价值观,都在全面退缩。面对中国时,唯独西藏是一个例外。法国由于会见达赖被中国出重手修理,现在也没有大国敢于再如此公开挑衅中国。而美国却自认自己还有实力和资格对中国说三道四。这也如同其它国家不敢向台湾出售武器,只有美国这世界一哥还有这个“专利”。但现在两岸关系基本由两岸来决定,美国影响暂时性边缘化。所以西藏就更突出出来。

第三西藏毕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拿中国的利益进行博弈,成则有所获,败也无所损。所以打西藏牌自然是一举数得之举。

现在决定一切的不是美国怎么打这张牌,而是中国怎样回应。虽然奥巴马打破二十年惯例没有在达赖访问华盛顿时会见他,算是在中国的压力下做了让步,但访问北京期间要涉及西藏,随后仍然要很快的会见达赖,并没有多大实质改变。以我本人观察,中国政府应该会有分寸地克制回应,至少不会象对待法国一样穷追猛打。原因自然是美国的分量和双边重大的共同利益。中法之间更多的是不太稳定和务虚的战略利益,法国的影响力和作用在欧盟的体系下也早已打了折扣。中国重手回击,所付代价不大。而中美之间不同,双方同为太平洋国家,全球利益多有重合,经济上更是共荣共生之态。如果说美国绑架世界,中国也把美国捆在一起。当然,西藏全然在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奥巴马仅仅姿态性的会见达赖,对中国并没有实际性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达赖还远远达不到让中国和美国翻脸的分量。当然如果奥巴马缺乏外交智慧,过于张扬,走出中国底线,回击的力度自然会相当生猛。考虑到美国现在事事有求于中国,又深陷危机和两场战争的泥潭之中,奥巴马显然不会是、也不愿意充当第二个萨科奇。不过只要中国不动摇、不偏离自己的发展路径,再过十到二十年,美国也就真的再无力对中国的任何内部事务置喙了。


上海青年人应该学学周恩来总理

我毫不怀疑,昨天在上海科技馆与奥巴马对话的那些大学生个个都是青年才俊,校园精英。能够得到提问奥巴马的机会,他们是幸运的。而对他们的未来,我也毫不怀疑:在30年、40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国的中坚力量,甚至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的领导者。

但是,在听完那一个小时的问答之后,我也毫不掩饰我对这些精英的失望之情。提出那些温温吞吞的问题的大学生,更像是一个迟暮之人,饱尽社会风霜,看穿红尘坎坷,历尽复杂的人际关系之后,终于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世界变得圆滑世故,左右逢源,身体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声音也变得有气无力。

看看我们的上海青年人是怎么提问奥巴马的吧:

因为您很难才能得到这个奖,所以我在想您是怎么得到这个奖的?还有您的大学教育怎么样使您得到这个奖项?

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实在不能相信,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个城市,曾经孕育出了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无数满怀激情,为救国、为强国而抛却生命的年轻人曾经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文人间的辛辣笔账也曾在这座城市上演……

但是到了昨天,为什么上海的年轻人,上海的大学生们却变的毫无锐气,对奥巴马提出的问题不痛不痒了呢?以至于连美国大使都等不及了,自己找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来“刁难”自己的总统。

我不是说当时就应该枪炮相向,也不是说要弄的火药味十足。

提问尖锐并不一定就会给对反留下无力的印象。做为美国的总统,奥巴马不是没有被美国人提问过,没有被美国的小学生刁难过。

上海,曾经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地。当初为这个公报和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的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就曾不止一次的回忆,他一生中最尊敬的两三个人中,就有周恩来总理。他之所以尊重周恩来总理,不是因为周总理对他客客气气、温温吞吞。相反,他尊重周总理是因为当时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总理并不回避中美间的尖锐问题,当中美双方的解读出现冲突时,他也没有试图轻描淡写的带过。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正视,才能最终去找到解决的途径。


中美达成共识的五个领域

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日抵达中国,他的访问标志着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时刻。美中两国曾经的会面话题是相互价值,而今,讨论的范围已经上升到对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从朝鲜到伊朗,全球变暖到全球贸易不平衡,华盛顿正越来越依赖于北京的合作。尽管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但美中之间的分歧也不可避免。但在两国关系的这一关键时刻,考虑一下这两国(大部分)达成一致的问题也很重要。以下是五个关键领域:

贸易:

贸易成为美中两国近几个月不断升温的话题。九月份,奥巴马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征收最高达35%的关税,以保护受到中国进口轮胎威胁的美国工人就业,此后,中国在十月份向美国进口的尼龙征收新的关税作为回应。这个月,美国将部分中国制造的钢管的关税提高至99%。中国很快宣称,正在考虑对得到美国政府扶持的汽车厂商生产的进口汽车采取措施。这一趋势让经济学家担心会爆发贸易战。但美国官员否认了这一看法,认为受影响的货物在去年超过四千亿美元的庞大贸易总量中只占一小部分。全球经济衰退无疑会加剧贸易的紧张态势,但是美中两国已经在解决贸易分歧方面有成熟办法。“他们在讨论很多分散的问题,但都是在WTO框架之下,”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麦健陆称,“在过去,任何贸易问题都会发展成公开、无序的争论。”

绿色技术:

在10月23日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中,奥巴马说,赢得可再生能源开发竞赛的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这也是中国领导人衷心同意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许多大城市深受汽车尾气和煤电站污染之害。但中国同时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先锋。政府强制规定,到明年,3%的电力必须发自可再生能源,这还不包括水电,后者的规模在全世界也达到领先地位。到2020年,这个百分比将上升到8%。“最高领导人都是工程师,”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分析师朱莉安王称,“他们观察美国是如何借技术领导者的身份发展的,也希望中国能做到。他们将低碳领域视为选择之一。”

朝鲜问题:

近六十年前,美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现在,两国在对待朝鲜问题的态度上却少有地一致。美中两国都希望朝鲜停止核武器试验。北京举行了意在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六方会谈,上月还游说平壤重回谈判桌。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访华期间称,“中美两国在这一问题配合很好,在六方谈话和与朝鲜协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接受度。”

相互不确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彻尔提议将俄国人称为美国的“友敌”。去年,喜剧演员斯蒂芬柯尔特建议这个词也可以用于中国。事实上,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他们不确定如何看待对方。根据汤姆森路透/益普索这个月的调查,34%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美国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领先于英国和加拿大。但也有56%认为中国是对手,33%的人认为中国是盟友。这种正反并存的感情也存在于太平洋对岸。尽管奥巴马在中国人气颇高,但根据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的结果,他的名人效应对改善中国人对美国的评价却帮助甚少。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比率仅为47%,和两年前完全一样。

教育:

尽管美中两国不确定如何看待对方,这两个国家都很有兴趣互相学习了解。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但中国还没受到年轻美国人的同样青睐。这一点也在改变。去年,有1。1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分之一,根据国际教育研究所的调查,这让中国成为第五大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国。中国留学生已经仅次于印度学生,成为美国大学中第二大外国学生群体,但中国学生的数目还在增加。去年,8。1万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学习,比2008年增长20%。北京大学国际研究教授朱峰称,越来越多的教育交流只会有助于双边关系。他说,“我认为这将成为经济合作与政治合作不可或缺的平行交流渠道。两国现在都应该采取更严肃的态度了解对方。这也可以让普通民众了解美国是怎样的,中国又是怎样的”。


郑重承诺共赢未来——写在奥巴马访华结束之际

中美关系走过30年风雨历程后,一位以“变革”主张在竞选中取胜的美国总统在他上任后的第一年内到访中国。他带来了一个承诺: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奥巴马会谈时达成的共识:“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变革:预示未来

1971年,一个白色的小球在中美两边跳来跳去,开启了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互动,但是它必须小心翼翼地跳过中间隔着的那张网;

如今,两国元首一年内三次会晤、四次共同参加国际会议、五次通电话。最高领导人密切交往,表明两国关系开始迈入积极合作全面新时期。

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公报,不得不用各自表述的方法,在阐明共识的同时澄清巨大分歧;

如今,两国元首共同确认,“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37年世事变迁,中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访华期间,奥巴马多次重申:“美中关系从未对我们集体的未来如此重要”、“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竞争者”。

美国对华态度表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美国必须调整心态,做好迎接的准备。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国与国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美之间共识比分歧又多了许多,共同利益比矛盾摩擦又多了许多: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两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恢复、完善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事务中不断加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在此次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就建立和深化战略互信,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应对地区及全球性挑战,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达成广泛共识。

战略利益上的相互需求,已经使中美两国超越巨大差异,确立了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形成了包括高层频繁交往、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磋商机制和平均每天5000人次来往交流在内的多层次合作平台。

时代的洪流不可逆转。世界发展到今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之间开展良性互动,扩大共识,加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利益,而且将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这是两国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承诺:共赢未来

尽管存在广泛的基础,但争吵总是无法避免的。

从建交到今天,中美关系经历了几多风雨,曾有几多曲折,但合作仍在争议中继续,交往在磨合中加深。世界上最宽广的大洋和冷战鸿沟,都没能阻挡两国交流与合作的步伐。

中美关系过去是、将来也仍将是复杂的双边关系,加强战略互信至今仍是摆在两国领导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场金融危机,使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再度抬头。今年以来,美国已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十几起,对中国轮胎、油井管、铜版纸、金属丝托盘等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损害了美国民众的利益,并使美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受到影响。考验面前,中美是互谅,还是互伤?是同舟共济,还是画地为牢?

政治家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更需要应对压力、抵抗干扰的勇气与智慧。访华期间奥巴马承认,应对21世纪的共同挑战“我们两国都不能通过单独行动加以应对”,“美中两国关系远远超越任何单一问题”。

回想建交之初,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自然鲜见贸易摩擦。如今,两国贸易额达到3300多亿美元。巨轮远航无法永远风平浪静。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比金融危机更可怕的,是信任危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所所长袁鹏说:“因一时之利而伤害对方的核心利益,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可怕的信任危机。这不但会伤害两国在多领域合作的前景和大局,而且会殃及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两国联合声明共同确认,“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因此,“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中美双方再次承诺,“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承诺,意味着行动;变革,为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