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子沐作文网>原创专区>精选>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精选8篇)作文

精选 阅读(1.11W)

篇一: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精选8篇)作文

鲁迅的文章中常有一些看客,这些看客的形象无一不是冷酷无情、麻不不仁,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掉了善心,空留下罪恶。

《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便瞧不起孔乙己,喝酒时总要嘲笑他,把他当做取笑的工具,并常常要揭开孔乙己不愿提起的事,及无法缝合的伤疤,令他颓唐不安,而短衣帮明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还是用冷嘲热讽去刺伤孔乙己的心,无情地践踏他的尊严。酒馆的掌柜呢?哦,他对此漠不关心,时不时也跟着嘲笑几句,谈及孔乙己总是因为想起了他还欠了19钱,这足以看出看客们冷酷无情,唯利是图。

在《藤野先生》中,那些看客们是迂腐,麻木不仁。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观看自己同胞被枪毙时,竟都津津有味,拍手叫好,嘴中还呼喊着万岁。这多么令人感到可悲,内心的愤怒油然而生,这些看客内心还流淌着鲜血吗?不,恐怕早已是坚硬的冰,他们像是大脑不再运转,被人操控似的,没有思想。在这黑暗的社会下,鲁迅终是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唤醒这些迂腐,麻木之人,唤醒国人的爱国之心。

在《药》一文中,看客们更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夏瑜讲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听了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如潮水般涌去看热闹,甚至他的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真是令人可悲,可叹,夏瑜的死并没有在这黑暗社会下掀起一丝波澜,只给无聊的看客增添了饭后讨论的话题。

鲁迅笔下的看客看似是讽刺人们的麻木,可笑,实则反映社会的黑暗。这提醒我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要有自己的思想,心中要有温度。

篇二: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要说这旧中国,还得看鲁迅。鲁迅先生用高倍显微境将一群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一群看客,无情地剖析,把一个个恐怖的形象放大……

他们缺乏同情心,喜欢“孥”残酷做娱乐。“孥“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当巡警和白背心一出现,昏昏欲睡的胖孩子“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刹那间就围满了大半圈看客,接着又围到三、四层,他们互相戒备着,生怕被抢了最佳观赏位,后面的人伸长了脖子,苏州俏的老妈子为孩子指着白背心说:“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路过的车夫跌倒了,人们同声喝采:“好!”并且嬉笑着。不由让人想起阿Q被示众时,蚂蚁似的人丛里发出的狼嗥似的叫好。

他们无聊而且怯懦。本是为看白背心而来,但似乎很快便忘了目的,只要有看的就行,不在乎看什么。所以“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而脚大汉和巡警却在研究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从都愿意鉴赏别人而怕成为鉴赏对象。沉重的无聊弥漫在空气里,每一个萎顿的生命,都麻木,缺乏生命意识。示众的材料与看客之间似乎失了界限,真正被示众的倒是这一群无聊的看客。

他们是愚昧的,没有良知的。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地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尽管那些内心有着真诚的为救国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那些群众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自己的鲜血却被没觉悟的老百姓当作治肺痨的迷信药物吃掉。诚然,革命者是悲哀的。可这愚昧和麻木的群众又何尝不是呢?

现在回过头去再来看鲁迅的作品,会发现先生笔下的,是一群令人发指的洪水猛兽。

鲁迅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看客,让人恐惧,害怕,我们通过文字得以感受到先生的悲愤。但这悲愤。是根植于广大的爱与热切的希望,正如他所言“谁也不敢十分决定说:国民性是决不会改变的,毕竟车夫们在默默地前奔。“

篇三: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先生文章很多,批判的人也很多。但被批判的行列中,有一个群体占了五成——他们被称之为“看客”。从《藤野先生》中枪毙了中国人还叫好的看客;到《孔乙己》中使孔乙己濒临绝望的看客;再到《示众》里引发不少闹剧的看客……他们客串了鲁迅先生的无数文章,可他们也正是鲁迅先生最想拯救的人。

鲁迅先生第一次在仙台留学时发现看客的存在:《藤野先生》中枪毙国人的影片,可谓鲁迅先生一生的转折点。不是中国人被枪毙,不是欢呼“万岁”的日本学生(当然有部分的影响),而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酒醉似的喝彩”,彻底改变了鲁迅先生的认知。由于“看客”从根本上使鲁迅先生意识到中国人的病源,所以看客形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愈为经典、鲜明。

看客,主要指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指手画脚,抑或冷嘲热讽,而实际上漠不关心之人。他们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鲜明特点:他不论批判孔乙己,杨二嫂,还是那个“狂人”,都是有其苦衷而被逼无奈,或良知未泯。而惟有看客——不一定是无名无姓的观众,也有有名却未加塑造的人物——无端地夺人希望,践人尊严。他们也未必是毫无善念的恶人,之中定有诚实守信的,定有勤劳能干的,定有与人为善的,但全因他们的麻木不仁而使这一切优点对于被看之人毫无意义,也便成了文章中的“恶人”。

而之所以“看客”作为不加塑造的恶人,正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想医治的东西,当时中国的内忧为患,使许多人的追求停滞于生存线上,也便造成许多精神残废:有残缺自信力的,有残缺尊严的,有残缺羞涩心的。这些残缺都是他们停止了思考。他们眼里,枪毙只是死了几个人,侵略只是换了个长官,战争就是多了几个难民,只要能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些新鲜的事物,都值得拍手叫好。既然不干系他们生存的事就不是坏事,那么他们眼中的国家,民族,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人民的迷醉,致使家国之事无人问津,中华也日益衰败。而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人志士们都深叹这一点。所以,他们想救国,当先救这些“看客”。让他们意识到所看他人之时的情景是何等愚钝就可以唤醒不少看客罢。

看客之过,不在于“看”,而在于“客”。有人看了,就从中想到了什么;而有人看了,却像过客一样带不走什么东西。从个人角度上说,不对所看之物有什么影响看似并非过错,实际上,人类是进步的,所以有进步意义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而无进步性的看客行为就成了错。而鲁迅先生写看客正为了纠正这种错,所以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并非恶意的讽刺,而是有进步的警醒罢。

篇四: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先生这一生最痛恨的便是看客。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麻木、冷漠。鲁迅便将他对看客们的满腔不满,在文章中表达宣泄。因此,看客便成了鲁迅笔下的常见形象。

《藤野先生》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们在观看自己同胞被枪毙的视频时,竟都拍手喝彩,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啊!还有文中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在面对自己同胞的生命遭到残害时,竟在旁边看热闹般“围观”。他们不仅仅缺乏民族自尊心,更丧失了人最基本的同情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变成了一具具没有灵魂没有感情的躯干。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人们每天通过嘲笑挖苦孔乙己,来获得片刻的满足感。甚至连孔乙己的死亡,都是这些看客茶余饭后的笑料。他们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一次次揭开孔乙己的伤疤,欣赏孔乙己的难堪与尴尬。他们已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杀害”无数个孔乙己的凶手。他们一次次的笑声,是那么刺耳,如同一根根锋利的针刺在孔乙己们的心上。

《药》中,看客们为之津津乐道的是夏瑜的死,夏瑜在文中隐喻清末革命党人。他为了国家、民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到最后却被当作乐子,供看客们取乐。同为炎黄子孙,他们不但没有为刽子手如此之行径感到愤懑,竟然还饶有兴味的称夏瑜为“贱骨头”,将他的牺牲当做自己消遣时间的八卦,实在可怜、可恨!

看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制度对人们精神思想的侵蚀和压迫。在他们身上,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同时,这些看客们也在警醒我们,要做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篇五: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缓缓合上课本,闭上眼睛,鲁迅笔下黑暗而冷漠的社会还在我脑中激荡,久久不能忘怀。我仿佛已经看到孔乙己悲剧人生的终点,看到某个初冬的寒夜,鲁镇街头上那个蜷缩的、毫无生气的身影,看到他无神而呆滞的双眼中,映出他再也看不到的星光……远处的古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归去的讯号,仿佛如怨如泣的哭诉。

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死亡?是他自身的自命清高,认识不清?还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又或是人们的冷眼相待,麻木不仁?我认为其主因是孔乙己自身的不思进取,但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对他的冷漠,才是后者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丁举人的残害,掌柜与小伙计的不讲情义,其他顾客的无情嘲笑,这些毫无人性的行为,像一双双冷酷无情的手,把孔乙己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悬崖;而在这些行为下,社会也变得冷冰冰没有温度了。所有人都像是袖手旁观的看客,一边目睹着不幸者的死亡,一边时不时地拍手称快。呜呼!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这种“看客”的形象在鲁迅的文章里并不少见。像《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写的:“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却还麻木不仁的观看,仿佛上演的是一部有趣的话剧。这些看客的血管中流淌的液体不是殷红的血液,而是可以被冻成坚冰的冷水;他们的大脑不再运转,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般不带温度的思绪;甚至,他们不可以再被称作“人”,因为他们的举动已经没有了丝毫人性的光辉。正是因为有他们,社会才如此阴暗,中国才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也正是因为目睹了这般举动,鲁迅先生才意识到国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走上了救国之路。

然而,“看客”的行为在当今生活中仍未消失。当同学因犯错而受到老师责罚时,当看到某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时,我们何尝不是“酒醉似的喝彩”?这同鲁迅笔下的看客又有什么分别?难道我们期待留给后辈一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世界?

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同心协力,终有一天,“看客”的形象会被完全抹除,灿烂的阳光一定会照进每个幽暗的角落,用爱和温暖点亮世界!

篇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很多,从《藤野先生》中枪毙了中国人还叫好的学生,到《孔乙己》中使孔乙己濒临绝望的酒客。他们最可恨又最可怜。

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多次写酒店里的看客戏弄嘲笑孔乙己,每一次都建立在孔乙己难堪,羞辱和痛苦之上。这些看客非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他,讽刺他的伤疤,拿他的落魄和不幸取乐,令人心酸。《示众》中写孩子学生车夫行人都凑热闹,挤着向前看犯人。“像用力置在墙上而反驳过来的皮球一般。”“秃子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的很大,像一条死鲈鱼。”通过“首善之区”街头示众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群冷漠、势力、麻木、愚昧的看客。《药》《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等作品中无不有看客的身影。看客们自己被凌辱。可也要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也要吃别人。看客们内心是病态的,被围观者越痛苦,他们越快乐。

鲁迅对看客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衰败的民族,腐烂的国家,病态的社会,迷醉的人民……所有这些用医术无法根治的东西,表现在看客身上,便是看人杀头时一次次的拍手叫好。他们可恨吗?是的,可恨至极。只要能活下去。算是吃革命先烈的人血馒头。他们也争先恐后。孔乙己是否死,被杀头的人为何死,哪里打仗了,是谁当权,全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如行尸走肉。他们可怜吗?当然,甚至是悲凉。生活在那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又有几人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清醒地追求光明呢?底层的劳动人民们被压迫被腐蚀,只能麻痹自己,选择做冷漠的看客。这样,他们才能苟活,民族才能苟延残喘下去。

为什么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呐喊》的自序里写道:“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再精湛再先进的医学技术都没法改变他们,只有改变看客根本上的精神,才能拯救中国。

希望我们能铭记无数为拯救国民精神付出一生的先辈,坚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带给我们的光明。请记住:宁可痛苦,不要麻木!宁可做扑火的飞蛾,也绝不做鲁迅笔下的看客!

篇七: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每每有人吵架或是发生交通事故,人们总会一窝蜂般的涌去。这些总把别人的事情当戏看的“看客”,鲁迅用了不少笔墨。

这些人,总是积极的。《示众》中写道:“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弹过来的皮球一般。”像蜂见了花丛,像反弹的皮球,鲁迅这一句将看客的热情写到了顶点。对别人的事总是热心甚至甚于自己的事,据此,说其不务正业可是恰到好处。

然而,这热心是完全不长久的,是完全不专一的。《示众》中的看客们本在看巡警与白背心,一个车夫跌了跤,人们便又转向了那车夫,冷落了那巡警与白背心。每一个大动静都能使其迅速转变关注对象,这便是鲁迅笔下看客的第二个特征。

《药》中,面对刽子手对革命人士的残害,看客们无知无觉,无关痛痒一般“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相似的情景还出现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不论是中国人杀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杀中国人,看客们如同品味佳肴。精神的麻木,同情心的淡薄是铸就一个个看客的根本原因,只不过“清留学生”丧失得更多,包括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

在鲁迅笔下,每一个人多的场面一定要有看客在的。鲁迅以笔为手术刀,解剖着看客的大脑,分拣着看客的五脏六腑而公示于世人。一切情景的产生仿佛错在事情不是看客们的,鲁迅却用白纸黑字告诉我们,这是世态的炎凉和猎奇的人性所造成的恶果。不论是《药》还是《示众》,不论是《藤野先生》还是《孔乙己》,看的人愈有兴致,演的人愈加卖力,每一个事故变成了一个个故事,当然,是故事更是悲剧。立身于看客间,鲁迅放弃了技术的学习,而是提笔写下人间冷暖,拨开表象的云,荡涤麻木的灵魂,以此告诉国人,什么该热衷,什么该摒弃。

时移至今,看客仍是不缺乏的。再没有什么人血馒头,更没有拉洋车的车夫,但不少人有了新奇但不值一观的事情要看,有人和别人冲突了也要看。挡不住的,是那好奇心?或是从众心理?都不是,恰是因为自己与当事人“没有关系”。假使看客与当事人“有关系”,那看客不再是看客了,定会参与进去,维护与自己“有关系”的那人的利益。可是我们与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都有相同的肤色,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我们有共同的名字—我们都叫中国人。我们与外国人就没关系了吗?我们都是人类啊!整个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聂鲁达在《统一》中所写:“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现在看,作为一个看客竟是一件应该以之为耻的事情了。我们有时不应看,有时应看,也需有些贡献,一个个“援鄂医疗队”正是极好的例子。所以说,与其“隔岸观火”,不如为救火努力一把。

看客,是冷漠的产品,也是冷漠的原因。所以,点燃心中的良知,让社会温暖起来吧。

篇八: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社会上一种最可恨的角色,同时也是社会上最可怜的角色。

那样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了,还要有一群看客来凸显它的黑暗。似乎每一个处于社会上的人都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而且一人受苦,万人围观,又拍手又叫好,以鲁迅所言便是“这时倒眼里发光,如饿鬼见了食物。”在底层民众中,亲人见了亲人,开口第一句话是抱怨,闭口最后一句是埋怨。但若是底层人民见了上层老爷,开口前先堆一脸笑,闭口后俯身拜别久久不起,在社会没有生气活力时,这些人的乐趣就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人骂人,围一群;人打人,围一群;人吃人,围一群。到头来还要喝人血。思想封建又不求上进,盲目跟风还紧闭双眼,害了多少人,可恨呐!可恨!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地,这些看客中大部分是什么人呢?无非穷苦大众、无业游民罢了。到底是社会改变人们,还是人们创造社会,看客们看完他人的不幸,自己的地位、身份与资产一个没变,可能还会迷失掉一些信仰。他们对社会对别人没有一丁点儿用处,根本没有生存意义,这样无能为力又弱小怯懦不明事理听天由命的人们,可怜啊!可怜!

看客终究是些品行不高的弱者。强大的人创造社会,弱小的人被社会改变。